在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后,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
中国经济从长期可持续增长看,在供给方面,一是相比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有相对较高的国民储蓄率,中国又是2021年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说明搞经济建设,中国不缺资金。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十几年内,中国经济中逐步暴露了一些金融风险。
国企占用的全社会信贷资金达66%以上,如果国企包括地方政府平台不能坚持市场准则,与此相配合的金融活动就不可能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但不管哪种方式,最终都会影响未来的经济增长。因此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搞得不好,就容易发生局部性金融风险或系统性金融风险。三是增加新的负债来掩盖旧的风险,以花后代人的钱为代价(输明天的钱)。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是搞市场经济,搞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搞信用经济、借钱经济。
根据以上几条理由,排除意外因素,若从纯经济逻辑看,中国未来一个历史时期内,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二是让有些经济主体破产重组,缩减资产,冲减资本,以抵消过去若干年积累的财富为代价(输昨天的钱)。比如,运用原有的货币和债务定义、运行特征和影响机制来解释、理解现在的问题有比较大的局限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宏观政策的内在逻辑发生了重要变化,就是从传统的需求管理逻辑即社会总供求平衡转向了公共风险的权衡。货币是一种资产,既有数量多寡,也有状态变化。若利率为负,债务反转成为有收益的资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其实就是以风险去对冲风险。
我们知道,在企业资产负债表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企业的一部分资产是由债务转化而来的。在经济数字化、金融化趋势明显的情况下,原来存在于物理世界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将越来越沉淀为发展的基础。
当通货膨胀风险很小的时候,货币政策的对冲力度就可以跳出传统的框框。眼下,经济数字化、金融化趋势明显,运用原有的货币和债务定义、运行特征和影响机制来解释、理解现有问题有较大局限性。从数量的角度来说,货币超发了就会涨价,但若是从货币状态的角度来理解,货币超发也不一定出现所谓的通货膨胀。按照我们传统的定义,货币就是一个价值尺度,是一种交易媒介。
但在不确定性很大的环境下,定价尤其是金融产品定价主要是依据风险来定的。但宏观条件发生变化,就不仅要考虑货币数量,更要考虑货币状态。用传统的理论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观察当前的经济形势,很可能会产生误判。总的来看,观察当前的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需要有新的思维和视角。
出于资产配置的需要,资产结构的调整会使货币存量的扩张不导致通胀。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当然,这与过去说的虚拟经济不是一码事。债务与利率是直接相关的。
这个逻辑的转换,意味着不仅仅是从短期来考虑经济运行的波动如何被抑制,即所谓的逆周期调节,现在需要更多的是权衡风险。观察当前的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需要有新的思维和视角。当利率降到很低,甚至接近零的时候,债务本身直接就变成了资产。要结合宏观环境的变化,重新思考财政、金融乃至宏观经济中的问题,尤其是预期和风险的问题。在这种趋势下,供求关系、定价机制以及资产负债等都具有了新的不同于传统教科书所界定的内涵外延,都难以用传统的理论来进行阐释。一般状态下,货币就像水一样,流动性很强。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尚希) 进入 刘尚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宏观经济形势 。能否跳出老套路,关键是如何认识、判断公共风险——比如赤字债务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货币只有数量概念,没有状态概念,基于一种确定性的无条件同质化假设。货币不只是一个流通手段,它既具有货币性质,也具有资产性质。
因此,要基于经济发展的新逻辑去研究新阶段的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结合宏观环境的变化,重新思考财政、金融乃至宏观经济中的问题,尤其是预期和风险的问题。但是在经济过冷的情况下,就像是气温下降,接近零摄氏度,货币就变成半水半冰,甚至变成冰的状态。
我们说债务高了、杠杆率高了会引发金融风险,这往往是忽略了利率的一种逻辑推断,或假设利率在任何条件下都大于零,不等于零,也不是负数。若利率为零的情况下,债务本身就是零收益资产,根本就不需要转化债务与利率是直接相关的。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货币只有数量概念,没有状态概念,基于一种确定性的无条件同质化假设。
若把货币状态这个情形包括进来,货币数量论就只是一种特殊情形罢了,货币多了就会导致通胀,这个结论可能不具有普遍意义。我们知道,在企业资产负债表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企业的一部分资产是由债务转化而来的。
当通货膨胀风险很小的时候,货币政策的对冲力度就可以跳出传统的框框。能否跳出老套路,关键是如何认识、判断公共风险——比如赤字债务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
用传统的理论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观察当前的经济形势,很可能会产生误判。在这种趋势下,供求关系、定价机制以及资产负债等都具有了新的不同于传统教科书所界定的内涵外延,都难以用传统的理论来进行阐释。
观察当前的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需要有新的思维和视角。按照我们传统的定义,货币就是一个价值尺度,是一种交易媒介。出于资产配置的需要,资产结构的调整会使货币存量的扩张不导致通胀。一般状态下,货币就像水一样,流动性很强。
从这一点来看,在公共风险水平很高的条件下,资产与负债、货币与通胀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其实就是以风险去对冲风险。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货币就像蒸汽一样,水变成蒸汽,货币运动就会加快,即使没有增发货币,也会出现所谓通胀。
要结合宏观环境的变化,重新思考财政、金融乃至宏观经济中的问题,尤其是预期和风险的问题。总的来看,观察当前的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需要有新的思维和视角。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